138亿年前
大爆炸宇宙诞生
49亿年前
太阳系诞生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冥古宙
地球诞生
冥古宙,46亿年前-38亿年前
45亿年前-42亿年前 隐生代
隐生代,冥古宙的第一个代
隐生代初期,无生命形成,一年1000多天,每天约6小时。此时期地质活动依旧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逐渐冷却后的地球表面出现原始海洋、原始陆地与原始大气。
隐生代末期,经过3亿年的时间,地表逐渐冷却,大气层温度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以降雨的形式落到地面,积水成河。此时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融入水中,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降低,温度降低,降雨持续,形成了百万年之久的降雨期,原始海洋形成,天空开始晴朗。在月球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潮汐力,使原始海洋的表面持续不断的波涛汹涌。
42亿年前-39.2亿年前 原生代
原生代,冥古宙的第二个代
此时期无生命形成,地球表面上全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且海平面在潮汐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千米高的起落,海洋里散布着零星的岛屿,它们差不多都是火山岛,且火山频发。大气层中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氨气、甲烷等。
39.2亿年前-38.5亿年前 酒神代
酒神代,冥古宙的第三个代
此时期无生命形成,地球持续遭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撞击,引发大量火山喷发和千米海啸,地表一片混沌。大气层中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氨气、甲烷等。
38.5亿年前-38亿年前 雨海代
雨海代,冥古宙的第四个代,也是最后一个代
此时期无生命形成,行星撞击逐渐结束,火山爆发频次减弱,月球的远离使潮汐力减弱,海啸变缓。
38亿年前 太古宙
太古宙开始
38亿年前-25亿年前,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也是地球上大量形成岩石的时期。太古宙时期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增长简称陆壳增长,大致通过三个时期的地壳运动来实现。太古宙下分四个代: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太古宙时期是单细胞生物多样化发展的阶段
38亿年前-36亿年前 始太古代
始太古代,太古宙第一个代
此时期逐步形成地壳的沉积圈,地表由大片海洋和零星岛屿构成,尚无稳定板块。38亿年前,出现了第一种原核生物——细菌。
36亿年前-32亿年前 古太古代
古太古代,太古宙第二个代
古太古代初期发生了太古宙的第一次陆壳增长,并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稳定板块,瓦巴拉大陆开始形成。大气层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氨气等气体,并因此催生出了厌氧生物——蓝绿藻,又称蓝藻,以二氧化碳为食,吸收阳光后释放出氧气,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原核生物之一。
32亿年前-28亿年前 中太古代
中太古代,太古宙第三个代。
此时期发生了太古宙的第二次陆壳增长,31亿年前瓦巴拉大陆形成,30亿年前乌尔大陆形成,28亿年前瓦巴拉大陆分裂。中太古代时期大气层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氨气等气体。生物群主要为细菌、蓝绿藻、古菌(又称古细菌,与细菌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没有细胞核与任何其他膜结合细胞器,古菌另一些特征又相似于真核生物,比如存在重复序列与核小体)。
28亿年前-25亿年前 新太古代
新太古代,太古宙第四个代,也是最后一个代。
此时期出现了地球历史上第一次大冰期,形成原因不明。27亿年前,凯诺兰大陆形成,此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高于70%。25亿年前,发生了太古宙的第三次陆壳增长,这是一次颇为强烈、影响很大的地壳运动,尽管如此,当时的陆地面积还是很小,而且彼此之间呈分离状态,象海洋中孤立的岛屿。此时期生物群主要为细菌、古菌、蓝绿藻。
25亿年前 元古宙
元古宙
25亿年前-5.4亿年前,是地球的重要成矿期,主要矿产有铁、金、铀、锰、铜、硼、磷、菱镁矿等。元古宙时期是生物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发展的新阶段。元古宙下分三个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25亿年前-16亿年前 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元古宙第一个代。
此时期发生了大规模造山运动,形成了超大陆,生物方面蓝藻、细菌繁盛。古元古代分“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固结纪”四纪。
25亿年前-23亿年前 成铁纪
成铁纪时期
期间蓝藻、细菌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育;24亿年前,藻类微生物大量繁殖,二氧化碳大量减少,大气层中充斥着氧气,温室效应骤然降低,温度骤减,地球被百米厚甚至千米厚的冰层冰封,休伦冰期开始,并持续了3亿年。
23亿年前-20.5亿年前 层侵纪
层侵纪时期
期间地球处于休伦冰期,期间藻类、菌类数量依旧较多,大气及水体氧含量大幅增加。
20.5亿年前-18亿年前 造山纪
造山纪时期
此时期地球逐渐解除冰封,开始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大陆开始分解形成不同板块,同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而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等温室气体充斥着大气层,温室效应升高,地表温度升高,地表冰层融化,休伦冰期彻底结束,藻类、菌类繁盛。
造山纪初期,大气层氧含量丰富,厌氧原核生物为适应环境,与古细菌共生,而后演化出可适应氧气的真核生物线粒体。然而自18亿年前真核生物形成后至7亿年前,生物几乎停止演化,地质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无聊的十亿年”。
18亿年前-16亿年前 固结纪
固结纪时期
期间藻类、细菌继续繁盛,哥伦比亚超大陆于18亿年前形成。
16亿年前-10亿年前 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元古宙第二个代
此时期超大陆解体并重组,生物方面出现大型宏观藻类,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发展。中元古代分“盖层纪、延展纪、狭带纪”三个纪。
16亿年前-14亿年前 盖层纪
盖层纪时期
期间哥伦比亚超大陆分裂解体,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14亿年前-12亿年前 延展纪
延展纪时期
13亿年前,破碎的哥伦比亚超大陆重新组合,形成罗迪尼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几乎由当时所有的陆地板块合并而成。延展纪时期出现最早的复杂多细胞机体:红藻,其余蓝藻、褐藻、大型宏观藻类持续发育。
12亿年前-10亿年前 狭带纪
狭带纪时期
期间出现了大型藻类和有性繁殖行为。
10亿年前-5.4亿年前 新元古代
新元古代,元古宙第三个代,也是最后一个代。
此时期出现多种多细胞生物。新元古代分“拉伸纪、成冰纪、震旦纪”三个纪
10亿年前-8.5亿年前 拉伸纪
拉伸纪时期
拉伸纪中期开始,地球多细胞生物增多,空气中含氧量增加,温度开始逐渐降低。拉伸纪时期首次出现大型具刺疑源类,疑源类可以确认为是浮游生物,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无法确定,疑源类不是一个单系群,可能包括有藻类、植物的孢子、原生动物的囊孢,甚至是动物的卵(这或许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答案)。
8.5亿年前-6.3亿年前 成冰纪
成冰纪时期
8.2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开始裂解。
7.5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完全分裂成原劳亚大陆、刚果克拉通、原冈瓦纳大陆。此时地球海岸线增大,浅海域的藻类生存空间增大,藻类繁盛,大气层中氧气持续增加、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降低,地球南北两极开始结冰,冰盖逐步从两极蔓延到赤道。
7亿年前,地球被冰雪覆盖成一个巨型雪球,冰层厚达千米,持续有1亿多年之久,这便是著名的“雪球时代”。千米厚的冰层重量极大,对其下的岩石层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制岩石变形且大量破裂;当冰川消融后,岩层压力消失、向上反弹,进一步引发岩层破裂。此次冰封期是生物低潮期,如果地球一直被冰封,生物也会随时间消亡。
6.3亿年前-5.4亿年前 震旦纪
埃迪卡拉纪时期,又称震旦纪、文德纪。
6亿年前,地球的冰层在外力作用下逐渐消融,这个外力很有可能是行星、彗星撞击。冰层消融后,曾经千米冰层下的岩层压力骤减、向上反弹,岩层再次碎裂,地表活动又开始剧烈起来。埃迪卡拉纪后期分裂的大陆再次合并,形成短暂的潘诺西亚超大陆,同时伴随着大规模的地震、洪水肆虐、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等温室气体增多,地球温度继续升高,最后彻底解除冰封。
大冰期之前,各大陆都比较平坦,没有大型江河。大冰期后,地质活动频繁,使本就破裂的岩层碎裂翘起形成山脉、高原,另一些地方则塌陷形成盆地。
大冰期后的海洋环境特别合适生物生存,时期的海水其实并不太咸,冰层融化后是淡水,所以此时的海洋是淡水海洋,咸水海洋是在接下来的5亿年内逐渐形成的。总之在地球接触冰封后,生命得以延续并获得前所未有的迸发式发展,称阿瓦隆大爆发,空气中氧气浓度也随之不断增高。埃迪卡拉纪是生命迸发式发展的初期,此时期生物从单细胞向复杂多细胞方向发展,动物开始出现,物种开始有了区分,比如动物群出现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植物中藻类繁盛并分化出大量高级藻类。
5.4亿年前-至今 显生宙
显生宙,看得见生物的年代
此时期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演化,逐渐分化为多样的多细胞动植物物种。显生宙下分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5.4亿年前-2.5亿年前 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显生宙的第一个代。
此时期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洋面积持续缩小,但海洋面积已经占地表的绝大部分。生物群方面部门海洋生物也逐渐向陆地迁徙,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和最早的陆生植物。古生代下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5.4亿年前-5.1亿年前 寒武纪
寒武纪,中元古代第一个纪。
此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此时期内,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们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这种几乎“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却找不到任何同类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寒武纪时期用不到地球生命发展史1%的时间诞生了90%以上的动物门类,故而此时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寒武纪最著名的动物三叶虫便是在此时期诞生,三叶虫数量庞大但体型较小,遍布整个寒武纪的海洋,故而寒武纪又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在寒武纪中后期,最早的脊椎动物海口鱼出现,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从无颌鱼类演化为有颌鱼类。其他代表性生物还有:藻类、腔肠类、棘皮动物、奇虾(可达两米多长)、笔石、鹦鹉螺。
从地理维度看,5.4亿年前,潘诺西亚超大陆在形成后不久便发生裂解,分裂成四个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北半球,其实是一堆群岛,这堆群岛在后来形成了欧亚大陆)、劳伦大陆(赤道)、波罗地大陆(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包括了今澳大利亚、南极洲、印度次大陆、非洲、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劳伦大陆包括今北美洲大部分地区。
5.1亿年前-4.4亿年前 奥陶纪
奥陶纪,中元古代第二个纪。
奥陶纪初期,气候温暖,生物发展继承寒武纪时期的繁盛,在数千万的时间内,生物数量和生物种类均呈现倍数式增长,生物种类由门到科、属、种开始细分,生物个体开始巨型化,可以说生物开启野蛮生长模式。这次的生物大发展时代从奥陶纪初期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称“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此时的代表性生物有:腔肠类、三叶虫、笔石、鹦鹉螺、星甲鱼省、珊瑚、海百合。
奥陶纪末期,地表中碳酸岩的风华大量消耗了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地表温度降低,地球进入为期近200万年的冰河世纪,称“奥陶-志留纪冰期”。冰期海平面下降,深海变浅海,浅海变陆地,居住环境的骤变使得许多浅海生物和深海生物开始逐渐灭绝。
4.4亿年前-4.1亿年前 志留纪
志留纪,中元古代第三个纪。
此时期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页岩和红砂岩沉积,地壳相对稳定,气候相对稳定,物种适应了新环境后迅速发展,志留纪用整个纪元的时间修复了奥陶纪物种大灭绝带来的创伤。
4.1亿年前-3.6亿年前 泥盆纪
泥盆纪,中元古代第四个纪
泥盆纪初期劳伦大陆与波罗地大陆碰撞组合成的欧美大陆占据赤道位置,北半球有更小的西伯利亚大陆,北极仍然全是海洋,南极也仍然被当时最大的大陆——冈瓦纳超大陆牢牢占据。在整个泥盆纪时期,气温高低波动,海平面也反复升降。不过在泥盆纪中期,大气氧含量为现今的75%,地表温度20℃,海平面尚算稳定,海洋面积占地表面积的85%,整体气候环境宜生物生存,于是此时陆生植物和鱼类都发展迅速、空前繁盛,泥盆纪又称“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中后期,鱼类登录陆地,成为第一批原始两栖类动物。其他生物如板足鲞类、海百合、脊椎动物、珊瑚、蕨类植物繁盛,原始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此时期值得一提的生物是菊石,无脊椎软体动物,因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菊石出现于泥盆纪初期,且之后一直繁盛,广泛存在于浅海中,灭绝于白垩纪末期,和恐龙几乎同时灭绝。
泥盆纪末期,二十多个生物灭绝事件陆续出现,原因未明,不排除火山喷发或行星撞击等原因。总之晚期的泥盆纪,温度骤减,形成持续500万年的冰期-间冰期,海平面迅速下降和上升,形成灾难性但又熟悉的“海进海退”,海洋严重缺氧,近80%的海洋生物出现灭绝,视为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生物中剩余小型有颌鱼类、腕足类、三叶虫、锥齿兽、蕨类等。
3.6亿年前-2.99亿年前 石炭纪
石炭纪,中元古代第五个纪。
此时期是因煤炭而得名,煤是大量植物埋在地下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慢慢形成,地球上的煤炭主要形成于4亿年前-2亿年前
石炭纪初期,气候回归稳定,温暖而湿润,为物种宜居的环境,大气中氧浓度持续上升,最高峰时氧含量占大气的1/3,生命必然的再次繁荣起来,本纪虽然也有冰期-间冰期、海进海退、部份地壳运动、造山运动,但不影响生物的整体繁盛,尤其是植物。
石炭纪中期,地球被巨大的森林和沼泽覆盖,陆生植物空前高大茂密,四五十米高的植物随处可见,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海生植物藻类繁盛;动物中两栖类动物种类繁多,出现爬行类羊膜动物,节肢动物体型向大型化发展,昆虫出现飞行能力并迅速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有翅昆虫在泥盆纪已经出现),鲨鱼成为海洋霸主迅速发展、空前繁荣,石炭纪又称“巨虫的时代”。
石炭纪末期,地球进入了一个短暂而剧烈的冰河时期,此时海平面下降、温度降低、环境干燥、高氧。 环境的剧变使雨林被更耐旱的植物取代,且高氧干燥的气候很容易发生火灾,在各因素的堆积作用下,繁极一时热带雨林消失,史称“雨林的崩溃”。
2.99亿年前-2.5亿年前 二叠纪
二叠纪,中元古代第六个纪,也是最后一个纪。
此时期地壳运动强烈,北半球的欧美大陆和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碰撞组合形成盘古超大陆,被盘古大陆环绕着的海称古特提斯海,其他海洋统称泛古洋。此时期造山运动剧烈,火山频发,气温上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也是在此时期形成。
二叠纪初期爬行动物称霸陆地,鲨鱼称霸海洋,其它如珊瑚、腕足类、海百合、菊石、甲壳动物、昆虫、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也盛极一时。
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灭绝了当时96%的海洋生物与75%的陆生生物,也是生物演化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视为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又称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曾经遍布海洋的三叶虫也在此次灾难中灭绝,剩余物种如原始爬行动物、松柏、苏铁等。这次大规模灭绝也结束了古生代,迎来了中生代。
2.5亿年前-6500万年前 中生代
中生代,显生宙的第二个代。
中生代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也是在此时期诞生。中生代下分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5亿年前-2亿年前 三叠纪
三叠纪,中生代第一个纪。
三叠纪初期延续了二叠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物种生存环境恶劣。
三叠纪中期开始,地壳、气候逐渐均趋于稳定,地质构造方面除有部份地壳运动碰撞形成山脉外变化较小。
三叠纪后期的生物群已经初具现代生物群的外貌特征,陆地上爬行动物横行盛行,其中恐龙开始横行如鱼龙、蛇颈龙,甚至在三叠纪晚期恐龙中出现了最早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其余生物中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在三叠纪末期出现哺乳动物,但体型极小只有十几克,与动辄几十吨的恐龙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2亿年前-1.45亿年前 侏罗纪
侏罗纪,中生代第二个纪。
此时期哺乳动物弱小而恐龙种类繁盛,动辄几十吨甚至一百吨、长十几米、高十几米的恐龙有数种,侏罗纪又称“恐龙的时代”。
侏罗纪时期盘古大陆开始裂解,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频发且剧烈,因此在此时期里发生了多起因火山喷发而灭绝的较小灭绝事件,但由于火山喷发过于频繁,数个较小的灭绝事件组合起来竟有约50%的现存物种被消灭,视为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剩余生物群中的爬行动物则非常发达,恐龙称霸陆地、天空和海洋,侏罗纪是名不虚传的恐龙时代;植物中苏铁、银杏依旧数量繁多。
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 白垩纪
白垩纪,中生代第三个纪,也是最后一个纪。
此时期盘古超大陆完全裂解,盘古超大陆的北半球欧美大陆部分裂解为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盘古超大陆的南半球冈瓦纳大陆部分裂解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澳洲大陆初见雏形(澳洲大陆是从其他大陆中剥离出来的板块)。至此,现代的陆地板块形状初成。白垩纪的造山运动非常剧烈,中国许多山脉都是在此时形成,但此时中国西南部的珠穆朗玛峰还是一片海洋。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在地壳运动板块撞击、火山持续喷发、行星撞击地球等各大规模灾难齐发的情况下,地表陆地环境迅速升温,海平面上升,植物受到毁灭性打击,食物链断裂后,陆续出现大规模动物灭绝事件,近75%的现存物种在此次灾难中灭绝,包含所有的非鸟类恐龙,视为第五次物种大灭绝。此次大灭绝事件灭绝了几乎所有的巨型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幸存,鸟类幸存,至此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启。
6500万年前-现今 新生代
新生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
此时期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新生下分为三个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6500万年前-2300万年前 古近纪
古近纪,新生代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
此时期造山运动剧烈,火山频繁,印度洋板块撞击中国西南部陆地,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古近纪的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下分三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6500万年前-5300万年前 古新世
古新世,古近纪的第一个世。
古新世之初,经历了白垩纪大灭绝事件后,地表一片荒凉,古新世用1000万年的时间修复了白垩纪大灭绝事件带来的创伤。在环境趋于稳定后,有蹄类、踝节类等大型动物逐渐出现,如冠齿兽、笨脚兽、熊犬、圈兽、四尖兽、原蹄兽、裂齿兽、恐角兽、泰坦蟒等。
5300万年前-3650万年前 始新世
始新世,古近纪的第二个世。
在始新世近2000万年的时间里,地球气温回暖,降雨增多,随处可见茂盛的热带雨林,气候宜居,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在此期间基本完成演化,形态与现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类的先祖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迅速发展、不断演化,并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现今最聪慧的物种。
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 渐新世
渐新世,古近纪的第三个世。
此时期地球气温降低,地球大半部分的地区气候都变得极富季节性,比如旱季与雨季交替;南极永久冰盖形成,陆地上比森林更赖寒的草原面积逐步扩大。部分更适应草原环境的哺乳动物因生存空间的变大而开始巨型化,并且随着体型的增大开始统治陆地。海洋中的统治者依旧是鲸鱼。渐新世的生物经历了古新世和始新世近三千万年的演化和积累,种类繁多、体型巨大,生物发展一切向好。
2300万年前-258万年前 新近纪
新近纪,新生代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
新近纪时期的气候整体上看是由温暖渐入寒冷,在变冷的过程中气温也有大幅波动,冷热交替,海退与海侵也交替。此时期的哺乳动物在外形上已经与现今动物差别不大,但体型较现今动物更为巨大,其中也有一些古老类型动物灭绝。
高等植物与现今植物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早期已经出现了形似现今人类的猿猴,但体型只有人类的1/3大小。
新近纪晚期更是已经出现了能直立行走的猿人,这些猿人主要生活在夹杂着森林与草原的今非洲地区。新近纪下分两个世:中新世、上新世。
2300万年前-533万年前 中新世
中新世,是新近纪的早期,此时期的时间下限边界定义为,地球境环境温度从温暖转为明显寒冷。
530万年前-258万年前 上新世
上新世,是新近纪的晚期,此时期的时间下限边界定义为,地球显著变冷并进入冰川期。
258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
第四纪,新生代第三个纪,也是现今的本纪。
200多万年前,气候显著转冷,地球进入冰川时代,称第四纪冰期,此冰期结束于1万多年前。期间,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人类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开始出现。第四纪下分两个世:更新世、全新世。
258.8万年前-1.17万年前 更新世
更新世,又称为洪积世,为地质时代新生代第四纪的早期,旧石器时代即属于更新世。
此时期的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比如欧洲发生过的七次冰期:拜伯冰期、多瑙冰期、群智冰期、哈斯拉赫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和玉木冰期。更新世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均与现代相似,许多如松柏科植物、被子植物、昆虫、软体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生存至今的生物,已开始分化出“属”一级甚至“种”一级,包括人类祖先。更新世又被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258万年前-77.3万年前
早更新世分为:格拉斯期,258万年前-180万年前;卡拉布里亚期,180万年前-77.3万年前。
77.3万年前-12.6万年前
中更新世为千叶期
12.6万年前-1.17万年前
晚更新世
1.17万年前-至今 全新世
全新世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新石器时代即属于全新世。
内容主要来源于:https://www.zhihu.com/people/24-55-59-20
评论区